片长150分钟《特赦》,关于现实意义相信很多网友不了解吧,一起来看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震中裂度高达11度,百年城市毁于一旦。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
在短短23秒之内,唐山被夷为平地,60万人被埋在废墟下……大地震的24小时内,悲痛的唐山人抹干眼泪,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救活了30多万人。
当时唐山监狱关押着300多名犯人,幸存下来的200多名在押犯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队伍,他们在地震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救援后全部归队,无一逃逸。
他们共救活了112个人。
四十多名在押囚犯人因唐山大地震中英勇救人的事迹得到了国家的特赦。
这是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特赦现实意义
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大地震,我国汶川、玉树以及海底、智利、日本又发生了9.0级强烈地震。反映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同人表现出的永不放弃、拼搏抗争精神的“后灾难”现象,电影《特赦》,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电影的本身,一方面,再现了悲惨的大地震情景,会让我们回味和反思灾难中的人性,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加强防灾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另一方面,本部影片通过反映一群囚犯在唐山大地震中投身生命大救援的真实经历和特殊的身心悔过、醒悟历程,深度阐释了人性的可塑和意义。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救人和被救及生存的权力,而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影片通过国家对这些囚犯的事迹的认可——特赦,反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权。
影片以其独有的视觉通过犯人与警察之间在特定的时期产生的真情,阐述了尊重人权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平等。
通过唐山大地震中发生的《特赦》的故事,真实地反映和佐证了中国在历史上对人权的承认和尊重,它所带来的文化力量和思想冲击,将会引起世人对中国人权新的认知度。
《特赦》将以首部从人性角度触及人权的电影面世。
特赦艺术特点
特赦一
权威性
这是一部内涵符合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人性与情感结合的力作,影片在拍摄理念上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小角度切入折射全局,这也是很多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共性。
本片力图用事实表明我们中国电影在市场竞争的平台上不仅能够与好莱坞电影同台竞技,而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超过用高额资金、高科技制作的商业影片。
《特赦》对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将具有绝对的权威示范效应。
特赦二
故事性和可视性及商业性
《特赦》表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囚犯。无论是地震前影片开始的死刑犯的最后请求、地震发生后的囚犯主动要求救人,还是囚犯与警察、囚犯与被救群众之间的情感变化,都有着极强的故事性。
影片中的任务命运极具传奇色彩,情节复杂而曲折,加之场面宏大、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有极强的可视性。
灾难面前,人性的回归、生命的第一重要,在这里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定能满足我们在产业平台上传播文化的价值观。
真正文化传播价值最好的,是那些通过商业的渠道,采用产业的路径来传播的,之前国产片的一些电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特赦》在能满足观众视觉、听觉要求和得到心灵冲击后,定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
特赦项目现状
剧本已经得到国家知识著作权的确认和保护。
中国人权研究会2011年4月14日正式批文同意拍摄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复函广电总局,同意拍摄;
201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致函广电总局,同意拍摄;
2011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同意拍摄并颁发拍摄许可证;
《特赦》正在筹备开拍。
特赦出品单位
类型:重大题材胶片电影
片名:《特赦》
片长:150分钟
出品单位:中圣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文介绍到此结束。